浩云长盛集团副总裁王海峰:数据中心设计创新推动商业创新

2023-08-04Hotwon2518

“第十二届中国数据中心设计高峰论坛”上,CDCC专家技术组委员、浩云长盛集团副总裁王海峰,以“数据中心设计创新驱动商业创新”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供数据中心广大从业者学习交流。

杭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城市。回想过往十多年职业历程,我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决定都是在杭州做出的。深刻影响我的那些人,往往都来自于技术领域,而非销售、市场或者投资领域。

过去三年,我们见证了市场和经济的许多变化,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实际上,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有目的论和因果论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市场的表象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有预示。那些信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只是我们选择性地忽视或者选择性地放弃过滤了。亦或虽然看到了,但是不愿相信。然而,事实是:信息就在那里。

01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

蝴蝶效应

对我个人观点而言,2020年初国家的新基建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米诺骨牌

在我的推理逻辑中,如果应用演绎法,预测行业的蓝海将迅速转变为红海,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结果就像我们当初的预想一样,今天回首看,那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当时并未被大家重视。

谈到逻辑,逻辑对于我们的复盘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逻辑本身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对未来的决策产生推理价值。

过去三年里,全国范围内,例如“东数西算”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不论是从区域性还是空间性的角度,都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对数据中心行业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时而展现出波谷型,时而展现出放/收的特征,有时甚至显得混乱无序。大客户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从租用到定制,再到合建,代建,最后到自建。总之,对于任何企业或组织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付出一定的成长的代价和经历一些起伏。甚至未来还需要继续付出,即这些代价可能还会发生。

02分析和审视


市场表象

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事情的本质。

■ 表面:最直接的表象就是供需关系发生了逆转,即供大于求。

■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会发现过去三年把曾经的蓝海市场迅速转变为红海。

■ “大规模、低成本、可复制”所带来的后果,是设计的高度同质化和同质化竞争。

今天在场的大部分人都是设计院的同事,我也是出身于设计行业,曾经担任过两年的设计院院长。谈到具体设计方案,设计师可能认为你已经完成了设计。但是,如果你的设计价值必须用金钱来衡量,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投资者、买主(buyer)、客户不认同你的设计价值,那么你的设计费用可能会被压低。

题外话,我有一个房地产业的朋友说,他在2022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将上海设计团队从400人裁减到只剩下150人。原因很简单,如果他不裁掉那250人,那剩下的150人可能也无法维持下去。这件事情的核心本质是因为房地产业的黄金二十年已经过去了。大家还记得过房地产去二十年来做的是什么吗?那就是标准化,大规模、低成本、可复制的模式。

但是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今天的IDC行业、数据中心行业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经营模式已经行不通了,绝大多数应用场景已经不能再使用这种“一招鲜”的解决方案了。

可以看到,市场上IDC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没有太多的差异性。如果大家担任过项目的评委,你会发现,各设计单位的投标方案,这些产品之间几乎no differences,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业主“金主爸爸”的角度看,他们并不觉得这些产品有太大的价值。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市场表象,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现实。

市场经济学实质

实质上,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其核心竞争力正在发生变化。通常,如果我们采用西方的企业管理和战略制定逻辑,主要有三种方法:

■ 快速

■ 低成本

■ 差异性或者唯一性

有几个典型的代表公司,例如早年间的戴尔和苹果,如果能够具有差异性和唯一性,那么他们就有了市场定价权。速度也是一种重要的竞争方式。

过去几年,许多公司采用标准化,大规模、低成本、可复制的模式,主要是追求速度和低成本。

但今天,这两种策略都不再适用。企业会发生同质化,竞争力严重下降。

所以,无论是设计院还是数据中心的投资者,他们在这三个方面都没有什么区别,大家的做法都是相同的。

当市场外部压力无法通过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来解决时,会产生的恶果便是“内卷”,这将会传递、影响到每一个行业。

会被质疑设计费用是否过高,会被质疑服务质量不佳,或者会被要求改变设计方案。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市场经济学的基本规则。但问题在于,大家往往只关注具体的操作方法,而忽略了初衷。核心的问题是,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如果不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就必然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果。

03回归初心,重塑设计价值

是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论过时了吗?

思考一下,如果仍然以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回归设计的初心?如何重塑设计的价值?

进行任何工作时,都应该首先明确理念、思想、范畴和方法,然后将这些元素落实到具体的设计方法和解决方案中。应该问自己,我们的设计理念有没有发生变化?

设计理念-数据中心是工业产品

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变化,我仍然认为数据中心是工业产品,而不是民用产品。

工业设计思想-功能和美学

如果认同数据中心是工业产品,那么在设计时应该采用何种思想呢?因为工业产品与民用产品是不同的,工业产品设计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两条:

■ 一是功能决定设计。这也是外国设计师的观点,Forms follow function(功能决定形式)。我们之前讲过,建筑应当服从机电设计,而不是机电设计服从建筑,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 二是工业美学。我本身是理工科出身,对美学了解不深,但我知道工业美学有自己的设计方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核心。

设计方法有变化吗?我翻阅了七八年前写的《数据中心架构设计和平面规划》的培训课件,七八年前写的200多页的PPT教材,发现没发生变化。

设计方法论-架构设计和平面规划

无论是液冷还是风冷,关于设计方法,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发生变化,反倒更应该遵循设计方法。

实际上,我们的理念、思想、方法从未改变。那么改变的是什么呢?我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自己并没有改变。也许你的理念、思想、设计方法都没有改变,但是你的设计必然要改变。

设计中的理性和感性

当我们讨论理性和感性时,无论是讨论男女性格差异还是讨论问题的方式方法,如果一定要用这个来做二分法的话,我认为功能是更偏向理性的,而美学则偏向感性。但是二者必然如影随形,相辅相成,它们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也就是商业逻辑。除非你的产品或服务不需要商业化、市场化,不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即如果你只是一个发烧友爱好者,不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只要自己觉得开心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的产品是工业产品,并且注定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那么你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否则,它可能只是一个只有欣赏价值,没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而已。

经验主义Vs唯理论

回顾过去几年的设计,你会发现一种设计习惯或思维定势已经形成,那就是依赖经验。你可能会认为,如果这个项目采用这样的设计成功了,那么下一个项目也应该这样做。并不是说经验主义是错误的,但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经验主义采用的全部是归纳法,这种归纳来源于过去几年的工作实践和客户案例,而接下来的操作方法是复制,是Copy。而唯理论不依赖经验,而是采用演绎法。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我们思维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他完全依赖归纳法和总结法,思维逻辑特别清晰。而我基本上使用演绎法,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经常会有争论,但一旦我们和解,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会有很大帮助和价值。

我也担心自己的过多经验会影响我对未来事物的判断、分析和演绎。现在,过多的经验反而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因此,尤其在当前这个充满变化、不确定、复杂和模糊(VUCA)的时代,唯理论的设计方法,或者偏向唯理论的方法,才是重新定义设计价值的关键。

让我们回顾一下市场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 第一层面是业务和应用的变化。例如大模型和算力,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不会只限于这两个。

■ 第二个层面是ICT技术的更新和进步。无论是CPU还是GPU,都会发生变化,甚至SD-WAN、网络技术、CDN等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甚至可以观察到细节变化,例如GPU和CPU之间的连接和传输速率都在改变,总之,这不再是以前互联网中典型的大二层模式等方法。

■ 第三个层面是Facility层面的变化。液冷技术从实验室产品开始逐渐市场化,当然,风冷和水冷之间的界限、市场和趋势变化化都需要时间和过程。在数据中心,液冷和风冷的混用是必然的,或者说已经发生了。可能现在的逻辑不再是选择A或B,而是同时选择两者。储能和新能源从设想变为现实,也开始与数据中心相结合,无论是称之为源网荷储还是储能,这些都在变化。

回到设计的初心

在这样的变化中,作为架构师和设计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发现十多年前提出的SPIDER理论和模型依然适用,没有变化。现在做设计最重要的核心仍然是创造价值,技术经济学的差异性原则仍然有效。例如,仍然会使用容量规划方法和原型设计方法,这些都没有变化。

推导方法也没有发生变化。以前就三种方法,一是自顶向下,环环相扣的逐层推理;二是从能源侧、基础侧、技术侧自上而下的推导方法;三是横向思考,最后找出交集和可能性,这些方法都没有发生变化。

到底是什么变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技术发生了变化,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供需关系也都发生了变化。可能唯一不变的是我们针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我们的变化变少了,我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04可预见的未来设计

我做了一些思考,我认为逻辑推理是非常重要的,并总结了以下几条想法:

只有推动商业创新的设计才符合未来的市场经济学

一,只有推动商业创新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如果你的设计不能推动商业创新,那么你就无需抱怨设计费高低的问题,也不应抱怨客户的不耐烦等,因为你的价值就在这里。

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通常需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创造价值,第二是价值分配。如果无法创造新的价值,那么只能遵循已有的价值分配规律。也就是只有重新创造了价值,才有机会改变价值分配的规则。

另一方面,设计必须符合未来的市场经济学,过去我们一直在说“存在即合理”。这个原文的翻译一直被误解,因为它实际上是表达“现实即合理”,最重要的是现实是有时间轴的,存在只是表面的一个时间节点。

财务投资者通常会根据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来预测未来的情况,但对于数据中心,应该站在时间轴上的逻辑,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待现在,这样的逻辑才是通的。

下一代的数据中心应该期待不会太久

20年前,我在惠普时,我们就在谈论下一代数据中心、新一代数据中心。但现在仔细想一想,我们可能真的正在迎接下一代数据中心。

唯有创新才能重塑价值

目前市场的局面只有创新这一条出路。如果面对二分法,那么通常有两种创新: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两者通常是如影随形,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只有技术创新。如果技术创新不能与商业创新产生互动和连锁,那么这种技术只能是一种实验技术。如果仅仅改变了商业模式就被称为商业创新,虽然这也可以,但可能不会持续太久。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行业里就发生了很多这样的案例。

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两件事情。一是实现唯一性,像苹果公司那样。如果无法做到像苹果那样的唯一性,那么实现差异性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差异性设计必然会引发差异性竞争,这是必然的规律。

当然,设计还必须高度符合市场经济学才能推动商业创新,才能将所有这些事情串联起来。回归到原点,设计的作用依然是主导的,就像我们事后无法改变CAPEX(已经投入的资本支出)和OPEX(运营支出)一样,因为这些已经发生了,我们能做的最多的只是统计分析,最初的起点始终在开发设计上。

技术经济学在设计中将起到主导作用

展望未来,技术经济学在设计中将起到主导作用,或者说,现在的“技术”和“设计”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它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学的方式进行。

我个人的看法是,一方面,consulting(咨询)的价值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数据中心行业的咨询工作起初主要由咨询公司和顾问公司来完成,然后逐步转移到公司内部。但是,在过去的两年中,这种情况已经变得非常罕见。另一方面,咨询和设计必须高度融合,才能真正产生商业价值和技术创新。对我个人而言,这是未来的发展路径,也是必由之路。